何以薄雾对华年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去剧场

《小说》

20210122   人民大舞台 

郑云龙、于晓璘、宗俊涛

说起来,真正看到《小说》实在是有够晚了,周围亲友已经都已经看完我才堪堪入场,担心被剧透repo看的也少,加上亲朋好友们的反馈,其实我是一度担心自己期待值过高的,因为往往对一件事物有了高预期,那么结果就很难尽如人意。但《小说》,看过之后爽到了。

首先叫我最为舒爽的一点就在于,这部剧的歌真的很入耳,不仅仅是曲调好听的那种入耳,最近看的很多剧总觉得音乐没有记忆点,且歌词要么是比我现在躺着的酒店床单还白,要么是翻译腔过重本土化不好,《小说》的音乐无论是旋律的可听性,重唱的编排,以及歌词都是水准之上的。

整场看下来,问题有,但绝对是瑕不掩瑜,首先一点是今天的音效?音响?调试的问题有点大,配乐声音太大了,多次盖过人声,开始时郑云龙念台词很多地方都听不太清,能感觉出来他的吐字是清晰的但是我听到耳朵里的都是配乐声,这一点就很烦。其次一点是,感觉前半程有点缓,起伏也不是很高,平平的让我担忧是不是节奏不行,所幸后期渐入佳境。

怀特第一次给格雷改稿意见的时候说“小说的节奏很重要”的时候,我就默默在心里接了一句——音乐剧也是,《小说》背后的“凶手”和谜题并不难猜到,加上是悬疑的类型,如果节奏把握不当很容易造成整部片子没有高潮,或者是高潮的点到来的时候观众已经疲软,很难get到点,本剧初期我也是真的很有这方面的担忧,但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我在整个观演过程的体验感小高潮就是怀特带格雷去现场寻找细节的部分,固然有怀特的刻意引导在,但角色间你来我往的相互补充,完整了整个杀人计划的过程,就将“挚友和知己”的感觉立住了,也是到此处为止,在我看来是他们之间关系最平和而上扬的高点,——目标一致即创作小说,理想相同即对文字改变世界的探究与期待,思想同频且有相互补充。

在小说的部分,虚拟的世界和虚假的Black上,在我的理解中,怀特和格雷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而真正的分歧产生,则是在关于现实世界的部分,依照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守序善良和混乱善良因为世界观的差异造成方法论的大相径庭。

整部剧一直有一个slogan叫做“一行字改变整个世界”,可以说这是人物的动机和故事发展的伏线,但在“改变世界”这个点上,其实怀特和格雷的理解是相悖的——

去还原格雷的人生背景不难发现,写作对于他来说,首先是谋生手段,剧本里没有提到的他的父亲被害前是否他也有同样的爱好,因此也不做过度揣测。Black的形象,我认为是可以看做他内心的一个映射——因为遭遇不公带来的不幸,所以渴求公正,如果现实不能给予公正,那就创造一个带着公正降临的人(或者神)。但,以上所有,都是他在小说创造出来的世界里理想化的构架,回归现实以后,就出现了他和怀特最大的分歧——对于法律,格雷依旧是敬畏的,他仍旧是受普世价值观之下道德和法律的规束的,所以第一次停止创作,第二次试图停止创作,到最后选择通过死亡去唤醒怀特。其实在这一部分我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在的——关于格雷对于现实世界的“Black行为”的态度,固然有依照我理解中的对于法律和道德的认同,但,和怀特的屡次冲突以至于最终选择走向死亡,仅仅是因为这些吗?也许有没有可能,因为怀特在追求正义的路径之前最终走偏,或许是单纯的偏执,或许是迷失与被同化。关于正义的审判者/复仇者这样的人物母题,常常会衍生出来另一个母题——“你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关于怀特,他的动机与逻辑线整体也是合理的——从小遭受霸凌,帮助他的律师始终未曾放弃正义,最后却被报复杀害,这要是我,我心态也会崩的,他会质疑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正义其实是再合理不过了。但,有一个点很值得玩味的是,他是先关注了格雷的作品才发现他是谁,还是因为格雷是律师的儿子才发现了他的作品,从剧作的表现上来看似乎是倾向于后者,而我是觉得,如果是前者,那么他必然经历了一次错认“知己”的心理上的落空;如果是后者,那么再考虑到他对格雷的无形的引导,他已确实是步入深渊。

文本中的“一句话改变世界”对应到后续,最直观的就是“Black式”的杀手增加,很多犯罪者为了逃避被审判甚至选择自首,单从结果上看,似乎是在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是否有权进行法律之外的审判,尽管在事实上,Black制裁都是逃脱了法律制裁的恶人,换句话说,可以为了结果正义而放弃程序正义嘛? 

其实关于这点,我觉得整部剧还是将问题抛了出来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就像警官休这个角色,在结局之前,我都还在想,他最后是不是要把怀特铐起来带走。

如果说怀特和格雷是混乱善良和守序善良的冲突,那么休大概还是可以归类为中立善良的阵营当中。他无疑是聪明的,从对怀特的步步紧逼就不难看出:先是抛出格雷之死仍有未解,再以他们的挚友之名让怀特讲出他们的故事,层层递进的冒犯和激怒引出怀特的回忆,最后将遗书交给怀特后放过怀特。他不是一个刻板的工具人形象,对于律法未及的黑暗之处他是有态度和思考的,所以最后他会放过怀特。将格雷的遗书交给怀特,也说明他是懂得格雷的用心的,格雷的死不仅仅是为了抵罪偿命又或者是不堪作品成为杀人工具的重负,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够唤醒,至少是他价值观阈值中唤醒怀特。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结尾时休说“下次别让我见到你,我现在的枪法可准多了(差不多这个意思)”的处理,比起刻板教条的“缉拿归案”,这样的处理反而更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位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休和格雷之间没有直接对手戏,而怀特则是穿起前后两条时间线的钥匙。我个人喜欢的几段对手戏——

怀特和格雷去楼梯间实景勘察构思犯罪现场,这部分怀特引导格雷的创作(杀人?)思路,大龙的表现很平稳,而大树在疑惑(为啥带我来这?)→思索(还能这么搞?)→兴奋(对,就这么搞)的层次感层层递进,我一个小伙伴表示在“用电线”那一处,一层鸡皮疙瘩顺着她脊背爬了上来;

两人摊牌到格雷自杀;这里有一段大龙的高光段落,就是分饰怀特和Black的时候,灯光配合切换角色,加上他的表演,大概也许差不多可以拿来吓唬小孩了。而格雷这时候的表现,无论他有没有程度有多少的激烈,但本质上,他已经是平静的了——殉道者赴死时并不需要慷慨激昂,他内心一定得到了理想的归栖。这样讲其实也并不恰当,他也并不是为了一个什么崇高的理想,而是为了他唯一的真挚的朋友,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在最终都没有论断,但是对于格雷来说,他只是把好友拉回(他认为的普世价值观的)正确的道路,并为他承担了所有。当然这里我也有一个小问题,即当得知所有真相之后,格雷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的失落,觉得怀特从不曾真正欣赏自己的作品,也未曾真正将自己当做挚友?而这一整段的表现,大龙的情绪线条是向上,而大树是向下的。怀特看到格雷的终章稿,先是愤怒不解;然后在争吵中试图安抚到本质上,其实此刻的怀特已然占据下风;而后格雷拔枪相对,实际上我相信里边格雷最后开枪了,怀特也不会反抗;最后格雷自尽,怀特的悲痛。而格雷在选择写下小说的结局时,其实他的结局已定,是为杀戮赎罪,是为怀特洗脱嫌疑,甚至他并不抱希望说服怀特,他的死只是套给怀特的枷锁。而关于这一条线,我仍有一个思考,既怀特自杀之后,格雷真的认同了他的观念嘛?想来想去,我觉得不是的,他未必是因为杀人觉得悔恨,但他的挚友、偶像、恩人之子因此而自杀,与其说他自己想通不如说他无法违背格雷的遗志。

休以作品激怒怀特,这个知道了前面的场次一本廉价小说怎么忙死了三个人以后,真的是对演员的临场反应表示发自内心的敬佩,所以在我观看的场次还蛮在意这一段的,两个人对手戏之间的情绪的相互递进与表现的张力是棒的,但临场限定,我就只能脑内补充了,所以说,舞台艺术,每一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段落都是需要你来我往相互成就的戏份,演员的表现都算恰如其分,舞台上的高光绝非一个人的成就,从剧本始到灯光舞美的配合到演员最终的呈现,最终构成了戏剧表达的淋漓酣畅。

关于整体节奏上,像前面说到的,前半程有些过于平缓,让我稍有些晃神,不确定是演员的表演节奏问题还是剧本的问题,但到了后面开始渐入佳境,整体体验还是很好的。

大龙的感情充沛,爆发力尤其好,后面那段分饰Black和怀特拿捏的分毫不差;大树的表演我尤其喜欢在现实中Black出现后的惊惧和崩溃;他们俩的角色在情绪上整体是互补的,我是感觉,大龙是强中带弱,而大树的表现在体上都是被引导被安抚(敷衍)但最终格雷的死翻转了人物情感上的关系。至于宗老师,真的没得挑的,应该和话剧经验的积累多少有关,台词听起来真的太舒服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首《结局》,我的心路历程大概是:啊,居然是这样,我好像记得有小伙伴说会哭来着,但是我好像没有感觉…………过了一会儿之后,我脸上湿湿的是什么东西???

舞台布景看得出来下了大功夫了,繁星的时候灯光真的打出了星星,创作小说和格雷的遗书部分,背景中在纸上不断出现的文字也很有意境。

总体来说,无论从剧本到文本到服化道都是用心了的,再加上演员的表演能做好,那么整体效果肯定是不会差的。

出于对缪时客前面某些剧的兄弟情操作产生了逆反与腻烦,其实这部剧多多少少担心也是有点的,但万幸,没有什么过火操作。

总的来说,这部剧在我近期的观剧体验里算是极好的一部,如果排进2020年的年终盘点,我也愿意把他放进前三。

评论

热度(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